82岁老人自创“全数字记忆法”背诵600多首诗词
【南京日报报道】(通讯员任桂林、记者曹立珍)秦淮区粮食分局退休干部、82岁的陈小平用自己的“全数字记忆法”研制出一套看数字、背古诗的“妙技”。以此为基础,他背诵了600多首诗。
昨天上午,当记者来到白霞路鸿宇楼陈小平家时,老头正在向朋友介绍他的全数字记忆方法(下图为曹丽珍)。书桌上有《诗评千家》、《毛泽东诗词鉴赏》等书籍。打开这个
在这些书中跟数字有关的古诗,每首诗前都有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的编号。陈小平老人手中的一张纸上,600多个字符被分成10组,与阿拉伯数字相对应,排列整齐。老头说这篇论文是个索引。
记者注意到,索引上写着“101-499,云印春见”字样,下面是十个横单字,每排十个字,第一排和左边竖排都是1-9九个阿拉伯数字,中文字符排列在坐标系中。老人解释说,这近500首诗都是《诗评千家》中的诗。“云”代表全书前七言绝句,后三字分别代表前七律、五绝、五律。这四个字符对应四个阿拉伯数字1、2、3、4。
记者随意说出数字126。不到一分钟,老人便熟练地背诵了与126对应的七绝“科中行”。老人指着索引解释道,126,“1”开头的意思是七绝,“6”字在“2”行对应“兰”,是《客中行》中的第一句“兰陵酒郁金香”,就是他背诵的第一个字。按照这种方法跟数字有关的古诗,他在自己熟练掌握的600多首诗的8本书中,为每个首都挑出一个核心字,并根据绝句和韵律对字进行编码。每个数字对应一个核心人物,每个核心人物对应一个核心人物。这是一首诗。对于一篇很长的文言文,
老人用这种记忆方法从深思熟虑到熟练使用了4年。老陈说,汉字杂乱无章,很难自然地背诗,但汉字一旦与数字结合起来,就很容易记住。他会请古籍专家鉴定。如果对方认为这个方法值得推广,他会考虑发布。
(五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