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张名片,但这张读过我第二首诗
●王金友
很多人都钦佩于光中著名的“乡愁”。但没想到,他的余生,都会为这首歌《乡愁》忧心忡忡。
他说:“我写过一千多首诗,至少有一两百篇散文。《乡愁》是一张名片余光中诗集 短一点的,但这张名片太大,盖不住我的脸,别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除了《乡愁》,他再也没读过我的第二首诗。
我是从12月15日《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中看到这个消息的,可能是我的眼睛和耳朵被堵住了。没想到,这位《乡愁》的作者竟然还写了1000多首诗。甚至这么多年,我一直认为“乡愁”就是余光中,而余光中只有“乡愁”。
余光中去世后,媒体上刊登了很多关于他的消息。直到那时我才知道余光中已经出版了20多部诗集。除《乡愁》外,代表作还有《车过芳辽》、《翠玉白菜》,入选台湾教科书。文学大师梁实秋曾评价余光中:“右写诗,左写散文,最高成就是一次无二。”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就读于金陵大学外国语系。1949年随父母移居香港,次年赴台湾,后赴美国留学任教。1985年定居高雄,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大陆的余光中思乡。在台北厦门街的老宅里,他用20多分钟一口气写下了《乡愁》。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首诗在全世界华人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它被选入各种诗集和教科书,并连续背诵了40多年。在此期间,余光中先后到大陆讲学和访问50余次,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为什么人们只记得“乡愁”?是不是因为余光中的其他诗写得不好?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乡愁》抓住了两岸同根的重要主题,触动了所有相亲相爱的大洋彼岸的中国人的心弦。在文学理论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共鸣”。由于相同的政治、道德和情感因素,许多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部作品时,都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兴奋和审美感受。
这一现象也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奥秘。不是你喜欢什么,你熟悉什么,你看到什么,你想到什么,你可以写出来。相反,我们首先要研究和发现别人喜欢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时代缺少什么。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写出大多数人想听、说、想表达、交流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激发观众的共鸣。一个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感情而写作的作家,很容易陷入狭隘极端的漩涡。
有一个人,他5岁丧父,12岁母亲再婚,14岁辍学,16岁参加远征军,做过电工20岁那年,30岁从保险公司辞职,35岁重伤。当我开一家加油站时,我遇到了一场官司。47岁那年,我和第二任妻子离婚了。当我 61 岁时,我失去了竞选参议员的机会。66岁的时候,我到处去小餐馆宣传我的炸鸡技能。当我 83 岁的时候,我开始了。88岁那年余光中诗集 短一点的,他终于在一家快餐店成功了,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她是肯德基哈伦德桑德斯的创始人。他一生经历了1009次失败。但他说:“
用老肯的话来说,诗人一生写一首《乡愁》这样的诗,就够了。一个人的一生,只要真的把一件事做好,就能成功。那些写了千万首诗却没有一个会唱歌的人,让人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