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度:翻译他的诗歌不容易往往很像歌词了
陕西青年诗人、作家周公都是中国翻译鲍勃·迪伦诗歌最多的译者,翻译诗篇约60、70首。2011年,译作《时光飞逝》、《吉普赛人》、《流浪者》等27首诗在2011年第4期《石林》杂志上发表,这是国内首次集中出版刊物. 昨日林和靖先生诗集序翻译,周公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翻译他的诗并不容易。许多翻译在完成后通常看起来像歌词。这是翻译迪伦诗歌的问题之一。
周公都从2010年开始翻译鲍勃·迪伦的诗,迪伦也连续几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不是因为“收集奖品”,而是因为他喜欢迪伦的诗。“人们之所以在获奖后感到惊讶,是因为他们对他的文学了解不多。他的诗歌风格与我们诗歌界的风格相差甚远。” 周公都告诉记者,虽然音乐圈对他很熟悉,但他并没有注意到他的诗。他记得他的诗在 1990 年代曾在公共刊物上发表过一次,而且在过去的 20 年里没有人翻译过它们。虽然有人拍卖过迪伦的诗,但愿意翻译他的诗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周公都开始翻译的时候,避开了大家都熟悉的流行歌词,或者一些太流行的诗,“不是他写的太像歌词,而是翻译的太像歌词了。” 据周公都介绍林和靖先生诗集序翻译,很多面对迪伦时,译者仍然把迪伦当作歌手,而不是诗人。这种心态就不同了,主体的文感就会出现问题,“你不会像对待诗人那样严格。”
鲍勃·迪伦彻底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概念。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因为他会继续修改他的作品。他一直在《纽约客》上发表诗歌。每个人都知道纽约客。这本杂志在美国文化界的地位在美国是公认的诗人。“实际上,他回归了诗歌的传统,跨越了众多当代诗人,直接回到了诗歌最原始的状态。” 周公都说。
从2010年开始,出版社就一直希望联系版权。“诺贝尔天堂奖”让迪伦的诗集从无人问津到流行的甜糕点。“原定11月签版权,现在看到了,可能不会了。” 在接受记者询问时,市民下周承认,许多出版社在短短一天内就参加了比赛,毕竟诺贝尔奖获得者图书的销量每年都翻了上百倍,更不用说那些名人了。 Dylan. 本报记者陈梦曦 J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