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诗:京津两地锋芒笔事后追思意惘然(图)
张世义
689
2014-09-29
张世义
1963年8月,翁文浩写了一首诗《与林忠义、王允生一起回到过去》。诗前有题词:林曾竹的《晨报副刊》,王为《大公报》写的,各有体会。诗的内容是:
解放前第一资产年,
蝉也能被蝉通过。
该系称为罗文学研究,
事实上,公爵的注册是部分的。
以是著名的宗教守护者,
青年出版物争论不休。
尖笔在京津,
事情发生后,他发呆的想着这件事。
此诗收录于1999年统一出版社出版的《翁文浩诗集》。虽然字面意思明显,但内涵却相当曲折丰富,值得解读。
写这首诗时,翁文浩74岁,从法国回到新政权已经12年了。这位学者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此时的身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国民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他虽已年老,但终生勤于学术研究和经济工作,仍积极参加各种调查和学术活动。据《翁文浩编年史》(山东教育出版社,李学通)翁文灏诗集,1963年8月,
不管多忙,翁文浩都坚持用古诗词来编年史。林忠义和王运生都是全国政协委员。从写作时间来看,《与林忠义、王允生一起回到过去》可能是在三人组织的暑期训练中写成的。
诗的第一、二句是对旧日人民的肯定。“解放前的资产年”应该是指过去所有的报纸都是私有的,“蝉鸣”应该是指当年报业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蝉鸣”的比喻有独到见解,不随声而至。笔者认为,过去的这些“蝉鸣门”,有值得传承的东西,显然是肯定的。
奇怪的是接下来的三四句话。“系称罗文学研究”应该是指《晨报》是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部的官方报纸,林仲毅主持的《晨报副刊》是主要职务之一。主张新文学革命。“报大公其实是有偏见的”显然是对旧版《大公报》的评价,说名不符实,名曰大公,但有偏见,不客观。
是翁文浩自己对旧版《大公报》评价的看法,还是对当时流行评价的复述?现在知道,在1959年的整风运动中,王运生对历史大公报进行了严厉的自我否定。他断言,旧的《大公报》不是人民的报纸,而基本上是政治学系的报纸,它“粉碎了坏中国的政治”。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公报》有爱国和反动的一面。“小骂大助”顶着民间报纸的帽子,却与统治者息息相关,似乎是报业的佼佼者。旧《大公报》的这些说法不是秘密,它们已经非常公开和流行。因此,笔者倾向于认为翁文浩应该是客观报道,而不是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六句话讲了当时在天津非常有名的《一世报》和《新青年》。前者是宣传自由主义的报纸,不在国共两党之间选边站。创始人为天主教雷明远。《一世报》的影响力虽然没有《大公报》那么强,但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值得研究的舆论中心和报纸。
诗的最后两行记录了林王的旧情。翁文浩的这首诗以新的格局打开了这些老报社的内心世界的一角,是用诗来证明历史的宝贵资料。
事实上,翁文浩被“蝉”得罪了。这涉及到他与大公报的关系。
翁文浩与《大公报》有着深厚的渊源。他非常重视这份报纸,并与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早在1934年1月4日,翁文浩就被《大公报》聘为该报《周报》专栏作家。《周刊》最早由胡适发起并主持。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评论专栏。撰稿人包括丁文江、任红军、胡适、傅斯年、杨振声、姜廷福等。1月28日,翁文浩在《周刊》发表第一篇文章《中国的进步》,签约君达。
作为中国地质地理的奠基人之一,翁文浩的活动也引起了《大公报》的关注。被《周刊》聘用的当年2月,翁文浩在浙江省武康县因车祸身亡。《大公报》对此进行了后续报道,并发表了多篇手稿。此时,蒋介石已经千方百计地招募翁文浩从政,但翁文浩一直坚持拒绝。事故发生后,蒋介石命令浙江省主席卢迪平让杭州名医牛会林专治翁文浩,并让卢迪平询问此事。专家、名医赴杭州会诊。《大公报》消息一向见多识广,
1938年12月8日,时任部长翁文浩接受王运生的采访,系统地表达了对后方经济建设的看法。